中国特许加盟展:咖啡之翼收购莱杯咖啡!自助咖啡机真是一门好生意吗?
2019-06-18 09:08:02 查看:
近日,咖啡品牌“咖啡之翼”与智能咖啡机运营商“莱杯咖啡”达成收购协议,本次收购涉及业务、团队、软硬件、点位、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具体金额暂不透露。据介绍,本次收购完成之后,“莱杯咖啡”品牌将只保留目前已投放的部分渠道,主体业务将并入咖啡之翼原有的智能咖啡机品牌“自由翼”。下面中国特许加盟展小编带你去了解一下本次收购事宜!
莱杯咖啡则成立于2015年,主要自助咖啡无人零售,成立至今共获得3轮融资:2016年9月,获易到用车数百万种子轮融资;2017年3月,获青山资本、险峰长青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1000万元天使融资;2017年6月,获真格基金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截至目前,莱杯咖啡在全国投放了800多台设备,本次收购完成后,咖啡之翼旗下的智能咖啡机有效投放数量将上升至近4000台。据业内不完全统计,这一数量目前已是该细分领域最大的了。
01、咖啡之翼转型智能咖啡机
定位中国“咖啡品牌”的咖啡之翼成立19年来,主营业务是咖啡馆,在130多个城市开了300多家“咖啡之翼”连锁咖啡,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底,咖啡之翼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大部分是加盟。
当时,咖啡之翼的咖餐业务出现了亏损,公开数据显示,亏损达500多万元。于是自2017年开始咖啡之翼转型新零售领域,推出了城市智能零售咖啡机「自由翼」品牌、迷你门店「小小翼」品牌。
在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认为,自助咖啡机主打8-15元的市场空间、定位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之间相对空白的市场,是作为咖啡店的补充而存在的。
在尹峰看来,自助咖啡机只会满足部分场景下的需求,比如高铁站等在途或等待时的特殊场景,其占整个咖啡市场的比例大致为20%。
而且自助咖啡机的特点在于可以高密度投放,铺设完成后会形成巨大的广告效应,于门店、产品以及其他衍生业务都有助力,使得咖啡品牌的想象力更大。
在拓展门店时,咖啡之翼已经建设好了线下团队,咖啡机可以植入到门店运维体系中,整体运营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在上下游产业链的覆盖与渗透也已初具规模:咖啡豆方面,可以实现非洲及东南亚产地的直供,并与世界最大的几个咖啡烘焙工厂、咖啡贸易商有合作;
设备上,店用咖啡机、台式咖啡机和柜式自助现磨咖啡机都已与工厂达成战略合作,多以 OEM 的方式出现。
下一阶段,咖啡之翼的主要动作将双线并行——持续拓店+继续扩大终端投放,实现全国更高密度的咖啡服务覆盖。到2019年的营收增长预计在50%以上。
02、自助咖啡机的尴尬境地
自助咖啡机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场景,在咖啡行业里算是一个新兴的细分领域,优点是成本低、铺点快、咖啡品质不差的特点,近两年在资本领域是狠狠火了一把。
36氪统计显示,23个自助咖啡机早期企业里,有13个拿到过投资,占比57%,尤其是2015-2017年,资本都很认可自助咖啡机的新零售故事。但从现在往前倒推一年,拿到新钱的不过寥寥数家。
自助咖啡机的业者经常会拿国内市场与饮食文化相对接近的日本市场进行对比。日本是一个自助咖啡机很发达的国家,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日本自助咖啡机超过17万台,平均729人一台,而同期中国的自助咖啡机不足3000台。
而据前瞻网预测,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售规模将达30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一万亿元。
相较于日本这样饮食文化相对接近的国家,人均年饮用杯数都有40倍左右的差距,中国咖啡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潜力很大。这样看起来,自助咖啡机的未来一片前景光明。
然而,咖啡之翼之所以把自助咖啡机作为咖啡店的补充,原因也正是“自助咖啡机只会满足部分场景下的需求”。
无论是拥有千万台级存量市场的欧美地区也好,还是自助贩卖业务更加发达的日本,满足消费者对咖啡需求的主体仍然是各种咖啡馆或是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机都只是作为一个补充业态而存在。
自助咖啡机的投入小是优势,但投放场景受限较多,在最具潜力的写字楼、高校、商超、景区、医院等场景中,往往面临便利店咖啡、速溶咖啡甚至外卖咖啡的竞争也是最为激烈,
而随着瑞幸、连咖啡这类新零售咖啡不断开店,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自助咖啡机除了作为立体广告牌之外,盈利能力还不能凸显。
由于中国的自助咖啡机品牌体量太小,根本没有与前端咖啡豆、奶粉、巧克力粉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在供应链上也并没有什么优势。
看似红红火火的自助咖啡机,目前大多只能尴尬地生存在夹缝之中。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您想开始创业当老板,小编建议您可以来中国特许加盟展览会考察项目,这里是北京最大加盟展,这里除了有您中意的特许加盟展展示,还有500+投资加盟项目等您检阅,省时省力省钱的最佳考察方式等着您!10月18-20日,我们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等您!
公开资料显示,咖啡之翼成立于2000年,旗下拥有咖餐厅连锁品牌咖啡之翼和mini翼·咖啡,2017年底,正式启动智能咖啡机业务“自由翼”。
莱杯咖啡则成立于2015年,主要自助咖啡无人零售,成立至今共获得3轮融资:2016年9月,获易到用车数百万种子轮融资;2017年3月,获青山资本、险峰长青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1000万元天使融资;2017年6月,获真格基金领投,梅花创投跟投的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截至目前,莱杯咖啡在全国投放了800多台设备,本次收购完成后,咖啡之翼旗下的智能咖啡机有效投放数量将上升至近4000台。据业内不完全统计,这一数量目前已是该细分领域最大的了。
01、咖啡之翼转型智能咖啡机
定位中国“咖啡品牌”的咖啡之翼成立19年来,主营业务是咖啡馆,在130多个城市开了300多家“咖啡之翼”连锁咖啡,官方资料显示,2016年底,咖啡之翼在全国有200多家门店,大部分是加盟。
当时,咖啡之翼的咖餐业务出现了亏损,公开数据显示,亏损达500多万元。于是自2017年开始咖啡之翼转型新零售领域,推出了城市智能零售咖啡机「自由翼」品牌、迷你门店「小小翼」品牌。
在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认为,自助咖啡机主打8-15元的市场空间、定位速溶咖啡和现磨咖啡之间相对空白的市场,是作为咖啡店的补充而存在的。
在尹峰看来,自助咖啡机只会满足部分场景下的需求,比如高铁站等在途或等待时的特殊场景,其占整个咖啡市场的比例大致为20%。
而且自助咖啡机的特点在于可以高密度投放,铺设完成后会形成巨大的广告效应,于门店、产品以及其他衍生业务都有助力,使得咖啡品牌的想象力更大。
在拓展门店时,咖啡之翼已经建设好了线下团队,咖啡机可以植入到门店运维体系中,整体运营成本低于市场价格。
在上下游产业链的覆盖与渗透也已初具规模:咖啡豆方面,可以实现非洲及东南亚产地的直供,并与世界最大的几个咖啡烘焙工厂、咖啡贸易商有合作;
设备上,店用咖啡机、台式咖啡机和柜式自助现磨咖啡机都已与工厂达成战略合作,多以 OEM 的方式出现。
下一阶段,咖啡之翼的主要动作将双线并行——持续拓店+继续扩大终端投放,实现全国更高密度的咖啡服务覆盖。到2019年的营收增长预计在50%以上。
02、自助咖啡机的尴尬境地
自助咖啡机作为一种新的消费场景,在咖啡行业里算是一个新兴的细分领域,优点是成本低、铺点快、咖啡品质不差的特点,近两年在资本领域是狠狠火了一把。
36氪统计显示,23个自助咖啡机早期企业里,有13个拿到过投资,占比57%,尤其是2015-2017年,资本都很认可自助咖啡机的新零售故事。但从现在往前倒推一年,拿到新钱的不过寥寥数家。
自助咖啡机的业者经常会拿国内市场与饮食文化相对接近的日本市场进行对比。日本是一个自助咖啡机很发达的国家,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日本自助咖啡机超过17万台,平均729人一台,而同期中国的自助咖啡机不足3000台。
而据前瞻网预测,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销售规模将达3000亿元,2025年有望突破一万亿元。
相较于日本这样饮食文化相对接近的国家,人均年饮用杯数都有40倍左右的差距,中国咖啡市场需求远未饱和、潜力很大。这样看起来,自助咖啡机的未来一片前景光明。
然而,咖啡之翼之所以把自助咖啡机作为咖啡店的补充,原因也正是“自助咖啡机只会满足部分场景下的需求”。
无论是拥有千万台级存量市场的欧美地区也好,还是自助贩卖业务更加发达的日本,满足消费者对咖啡需求的主体仍然是各种咖啡馆或是便利店咖啡,自助咖啡机都只是作为一个补充业态而存在。
自助咖啡机的投入小是优势,但投放场景受限较多,在最具潜力的写字楼、高校、商超、景区、医院等场景中,往往面临便利店咖啡、速溶咖啡甚至外卖咖啡的竞争也是最为激烈,
而随着瑞幸、连咖啡这类新零售咖啡不断开店,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上,自助咖啡机除了作为立体广告牌之外,盈利能力还不能凸显。
由于中国的自助咖啡机品牌体量太小,根本没有与前端咖啡豆、奶粉、巧克力粉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在供应链上也并没有什么优势。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只有16%是现磨咖啡,剩下的84%是速溶,而在现磨咖啡领域,还有星巴克、瑞幸、7-11等公司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即使近年国内市场增长迅速,但留给自助咖啡机的市场份额依然非常小。
看似红红火火的自助咖啡机,目前大多只能尴尬地生存在夹缝之中。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如果您想开始创业当老板,小编建议您可以来中国特许加盟展览会考察项目,这里是北京最大加盟展,这里除了有您中意的特许加盟展展示,还有500+投资加盟项目等您检阅,省时省力省钱的最佳考察方式等着您!10月18-20日,我们在北京农业展览馆等您!